其实我发这个是混分的 。可能用些地方不通顺什么的,我不检查了。(我在钓鱼翁网发表过这个贴子)
这里指的‘传统’,不是传统方法钓,而是指台钓中习惯性的调漂方法。
关于‘灵钝’的理论,早就说烂了。之所以旧事从提,是因为我看到了现在很多新手恐怕被一些奇怪‘灵钝’概念引向歧途,同是钓鱼爱好者,我很想帮帮新手。
‘灵钝’的概念何等重要啊?直接关系到调漂和调漂应变理论,调不好漂,便不会灵活运用,同时去休闲钓的时候,总是为很多问题困扰(例如:怎样才通过调漂来减少假信号和无效信【我想很多新手被野钓的小鱼弄怕了,在职业塘脱鱼也脱怕了吧?】;怎样判断信号的真实信。)
很多问题,本来很好解决的,却由于理论不科学,就要必须用一些奇怪的方法来解决。(比如:著名的跑铅法,根本就是由于理论解决不了小鱼闹窝问题,又看到了传钓在解决小鱼闹窝问题的能力很强,然后就憋出了跑铅法了,然后很多新手用了跑铅法多后,小鱼闹窝问题,还是没解决,还常常被小鱼弄得欲仙欲死。理论由于不科学,造成奇怪的方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。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我是分割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不扯了,我们进入正题。
对于‘灵’和‘钝’的概念,钓鱼人有很多种认识和理论。新手往往给乱七八糟的‘灵’‘钝’理论搞得晕头转向。
新手们,让我们忘掉那些复杂的东西,回归台钓传统的也大多数人认为的‘灵钝’概念。
什么是调漂的灵钝?
传统台钓理论认为,漂调目高为‘灵’,调目低为‘钝’。
同一漂,同一线组,漂调的目数高的时候,漂的信号的幅度,和频率要比漂调得低的时候漂的信号的幅度,和频率明显得多了。同时,漂调目数的高低对钓手对信号的判断的影响也大很多,对钓手捕捉有效信号和起杆的频率也影响很多,还有就是漂调得高的,要比漂调目低的浪费饵料多。
我们可以从理论上简单理解为,当调目高时,由于铅坠重量小了,鱼吃饵动作对于漂的影响相对就大了,反之,当调目低时,由于铅坠重量大了,鱼吃饵动作对于漂的影响相对小了。(事实上,从当用的漂越大的时候,漂的反应越迟钝,就可以说明问题。)
传统台钓理论认为:之所以说是漂调得‘灵’或者‘钝’,是因为这两种调法之间,出信号的频率的多少和幅度的大小是不同的,并且这两种调法对于钓手判断信号是否有效,是否决定起杆,的影响也是不同的,影响的程度也不同。(而不是有些理论认为的中鱼就是‘灵’)
传统台钓理论的‘灵’,之所以称为‘灵’,是因为:
当漂调得‘灵’并钓得灵的时候,(如调四钓二),由于漂调得灵并钓得灵,漂的信号的频率会增多,幅度也会被放大,受到的影响也会被放大,对于钓手的影响也会被放大;相对于‘钝’,'灵’出信号的频率会多很多,信号的幅度也大,于是产生的假信号和无效信号也比调得‘钝’多,从而使得钓手判断失误的概率增加,起杆的次数也增多。
‘灵’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,就是信号非常明显被放大了,信号的幅度大大加强了,对于钓手来说一目了然;
但是‘灵’缺点也明显,严重影响钓手的判断,(这种影响是非常严重的,当两个人并排坐在一个有小鱼闹窝的环境时,起杆多的人,会把窝子越弄越大,然后把小鱼全部吸引过来,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小鱼,相信很多新手都碰到过这种情况,和一个高手并排坐,高手时不时上鱼,而自己的窝子里全是小鱼,各种信号都不上鱼。)
传统台钓的‘钝’,之后以被称为‘钝’,是因为:
当漂调得相对于‘灵’来说的‘钝’后,就会过滤掉很多无效的信号,出信号的频率会少很多,信号的幅度也小了,但是有效的信号却多了,并且钓手判断失误的概率减少,起杆的次数也相应减少。
但缺点也明显,由于调钝后,信号的幅度小了,对于钓手来讲,看得都不太顺眼。
漂调‘钝’后,虽然信号幅度小了,但是鱼吃饵进嘴的后,反应在漂上的信号是非常清晰的。
因此 :传统台钓理论认为,漂调目高为‘灵’,调目低为‘钝’。当漂调高目后,被影响程度相对于调低目的,会变大。
了解了基础的理论,我们在应对不同的钓场环境时,就能够更好的做出应变,来适应环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我是分割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有些极端理论认为:漂调高为钝,调低为灵。
为什么说是极端理论呢?这个我们一会在讨论。
我们先说:调高为钝调低为灵的理论依据是什么。
我估计这个理论的基础依据只有一个,漂调低中鱼的概率高。(常有人说上鱼才是硬道理)
漂调低中鱼概率高,和中鱼才是硬道理,这个说法从理论上来讲,是不科学的。从理论上来说,中鱼的概率跟漂调目的高低是没有关系的,中鱼的概率只跟钩子的大小有关系,只要钩子足够小,什么鱼都能吃得下去,钩子大了小鱼就吃不下了。
(根据中鱼率来说灵钝,那岂不是说,无漂的海杆都算是最灵的了,海杆出有效信号的中鱼率基本是百分之百。)
为什么呢?
因为,不管漂调目是高还是低,挂饵丢下水后,鱼来吃东西的概率是相同的;而不是说漂调目低比漂调目高后鱼来吃饵的概率多。鱼一来吃钩上的东西,就肯定有信号,所以调目的高低出的信号也是一样多的,只是明显和不明显的差别。
那么为什么有信号又不中鱼呢?就是因为钩子大,鱼小,鱼吃不下钩子钩不中鱼。
所以不中鱼只不过是因为鱼小,钩大,出了信号没办法钩中鱼,而不是因为调目的高低不同而不中鱼。
所以说,中鱼才是硬道理,漂目低中鱼概率高,被视为‘灵’,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。
漂调目高为钝,调目低为灵,这种说法源自那里呢?
我想应是源自两个方面:
一是,我们前面提到的‘极端理论’,这个极端理论中的极端是指,这种理论有可能是出自竟技钓, 有些人把竟技钓的理论用在了休闲台钓上面。(要不这些人就是去那种全都是生口鱼,还是很久没有开钓过的地方做试验,来验证理论)。
竟技钓,竟技池环境单纯,池里全是目标鱼;在如此单纯的地方憋出来的理论,其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。(还有那个跑铅法估计也是在竟技池里憋出来的,为什么用跑铅法,跑铅法的用作是什么?需要不需要用跑铅,跑铅法真的很行得通吗,有别的办法吗?等等,这个有机会在讨论了。其实跑铅主要是用在小鱼多的地方,过滤信号等作用的,用脑子想一下,铅坠是到底了没错,但是铅坠是活动的,鱼吃铒的时候一样是直接拉动漂,信号一样反应不稳定,所以这个方法好象也不是最优秀的。)
二是,应是鱼吃饵的阻力问题。
他们认为漂调目高,由于鱼吃饵时,阻力大,所以就钝了;漂目得低,由于鱼吃饵时阻力小,所以就灵了。 (其实刚好相反,当漂调得高的时候,鱼吃铒的阻力确实会变大,但是由于铅坠小了,鱼吃铒的动作会直接反应在漂上,而且在漂上的反应会变明显,变大,也会大大的影响钓手的反应和判断。那这个时候我们说漂调目高是灵了还是钝了呢?显而易见,漂调高了,对于鱼吃铒的动作反应要灵敏得多了,举个例子说明:底钓连鳙时,信号小,抓口难,为什么?底钓太钝了,连鳙出的信号就那样呗。怎么办?改浮钓呗,浮钓之后,不管什么鱼,碰下铒,漂的反应都很大的,灵了呗。) 只看到漂有阻力,却无视线组和铅坠的阻力,就象是盲人摸到象,不科学.
PS: 我还看到一种好象是叫做惯性理论的。这个理论,估计是只把目标鱼吃饵后的状态,影响到铅坠,从而影响漂的反应,并把这个理论用在钓鱼上。这就是在以"灵钝"说"灵钝",在科学研究上说得过去,但是在钓鱼中实际应用的时候,这种“灵钝”理论完全成了误导。
总之,接照调目高为钝,调目低为灵,那是不是说,无铅坠的时候最钝,铅坠到水低最灵了?
传统灵钝理论认为,无铅坠最灵,铅坠到底的时候最钝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我是分割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因此,新手们,我们把‘灵’‘钝’的理论回归传统台钓理论中来,也就是:漂调的目数越多,越灵,调的目数越少越钝,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很好解决。
先学好最基本的台钓钓底调漂,面对复杂的鱼情,在调漂上面,我们只需要用简单的方法(并且学会简单的应变方法):加点铅皮或者剪点铅皮(使调目变低或变高,来改变调漂灵钝),或者根鱼情的变化,让漂露出水面多点目或者少点目(来改变钓的灵钝,放大,或者缩小信号的频率和幅度,从而改变信号的稳定性)。
希望能对新手有所帮助,如有不足的地方谢谢指正。
|